- 毛燕俊;颜科宇;陈正发;段青松;胡燕梅;王道祥;杨晓峰;董辰晨;
[目的]探究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流失/淋失过程的影响及耦合协同机制,为红壤坡耕地通过优化耕作措施调控土壤有机碳流失/淋失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通过布设覆膜耕作(PM)、横坡垄作(RT)、顺坡垄作(DT)和传统耕作(CT)4种耕作措施试验小区,采用精细化室内人工模拟降雨的研究手段,并结合结构方程模型(SEM),探析降雨侵蚀过程不同耕作措施对红壤坡耕地有机碳流失/淋失的影响机制。[结果]地表径流和壤中流量大小关系分别为PM>DT>CT>RT、RT>CT>DT>PM,其中,PM、RT、DT和CT小区地表径流分别占总径流量的60.6%、34.9%、53.4%、45.8%,PM、DT产流形式以地表径流为主,RT、CT以壤中流为主。降雨过程产流产沙及有机碳流失/淋失均受耕作措施、生育期和降雨强度三者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p<0.01),其中,DT侵蚀产沙总量最大,较其他耕作措施增大2.00~8.28倍(p<0.05),不同耕作措施和生育期的土壤有机碳流失/淋失总量关系分别为DT>CT>PM>RT,穗期>花粒期>苗期,RT可显著抑制有机碳流失/淋失,较其他耕作措施减少4.9%~52.8%(p<0.05)。地表径流、壤中流和侵蚀泥沙中有机碳流失/淋失量分别为总损失量的56.1%、18.1%和25.8%。SEM分析表明,耕作措施和降雨强度均可通过影响地表径流量、壤中流量及侵蚀泥沙量进而对土壤有机碳流失/淋失过程产生间接影响,其中通过地表径流量对土壤有机碳流失/淋失的影响系数最大,其次为侵蚀泥沙量和壤中流量。[结论]地表径流和侵蚀泥沙是红壤坡耕地土壤有机碳流失/淋失的主要途径,RT在减少红壤坡耕地地表径流量、侵蚀泥沙量及阻控土壤有机碳的流失/淋失方面表现出显著优势,可作为红壤坡耕地耕作管理中的优先推广措施。
2025年03期 v.39;No.198 15-2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9K] [下载次数:35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邢慧淼;张岩;郭海燕;欧俊杉;杨润泽;
[目的]通过解析东北典型黑土区小流域沟系特征和不同级别沟道形态差异,探索侵蚀沟和河道划分方法。[方法]选取黑龙江省宾县典型黑土分布区的小流域(14.59 km2),基于无人机影像及其生成高精度数字高程模型,利用Strahler河网分级法对永久性沟道进行分级。[结果]小流域沟道线密度为3.87km/km2,各级沟道数量随着等级增加呈指数递减趋势。1级沟道数量占比最高(64.60%),2级沟道的长度和面积占比最大(分别为37.62%和29.57%),4级以上沟宽明显增大,5~6级的沟长、沟宽和面积均明显高于低等级沟道,4~6级沟道沟深逐渐增加,1~3级沟道截面以“V”形和“V~U”形为主。1~3级沟道为切沟,5级和6级沟道均为河道,4级既有沟道也有河道。[结论]河网分级法可以用于划分黑土区小流域沟道级别,切沟和河道在形态上具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以为侵蚀分级分类提供参考。
2025年03期 v.39;No.198 27-3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54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宋子豪;韩玉国;王晓学;
[目的]为研究东北黑土区横垄坡耕地的融雪侵蚀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选择黑龙江省牡丹江市麻花沟小流域内相同坡度不同坡长坡耕地进行融雪过程观测,探讨不同坡长径流小区融雪侵蚀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在春季融雪期间,研究3种坡长(5、20、100 m)横垄坡耕地的融雪侵蚀过程,分析融雪期间雪深、径流率、含沙量,以及径流总量和泥沙量的变化过程。[结果] 1)积雪深度在融雪期间呈现明显的下降趋势,在融雪中期下降较快,在融雪初期与融雪末期下降相对缓慢,5、20、100 m坡长完全融化时间分别为5、6、6 d。2)融雪过程中,100 m坡长每日在9:30左右开始产流,17:30左右停止产流;5、20 m坡长产流时间较晚1 h左右,产流结束时间提前1 h左右。5、20、100 m坡长累计产流时间分别为5、6、7 d。各坡长径流率和含沙量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径流率和含沙量随着坡长的增加而增加,且含沙量峰值相对于径流率滞后约0~2.0 h。3)在融雪过程中,日径流总量和泥沙量大小为100 m>20 m>5 m,各小区径流总量和泥沙量变化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结论]在融雪过程中,不同坡长条件下积雪深度、产流产沙过程变化规律相似。产流时间、坡面径流率、含沙量、径流总量和泥沙量均随着坡长的增加而增加。对不同坡长条件下横垄坡耕地融雪侵蚀过程的研究,可为东北黑土区坡耕地水土流失的治理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2025年03期 v.39;No.198 34-4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70K] [下载次数:18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李朋飞;张丽媛;胡晋飞;唐柄哲;严露;丹杨;赵广举;
[目的]为深入剖析三江源地区土壤侵蚀空间分布和主导因素,保障区域生态安全。[方法]利用区域尺度土壤侵蚀过程模型PESERA模拟1983—2022年4个时段(每10 a为1个时段)三江源地区的平均侵蚀速率,并采用最优地理探测器分析单因子对侵蚀速率的解释力及多因子间的交互作用。[结果] PESERA模型在三江源地区验证结果较好(NSE=0.53,R~2=0.69)。三江源地区的侵蚀速率呈由南向北逐渐降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剧烈侵蚀[>150 t∕(hm~2·a)]、轻度侵蚀[<5 t∕(hm~2·a)]和微度侵蚀[5~25 t∕(hm~2·a)]分别集中在研究区南部的澜沧江源地区、西北部的长江源地区和东部黄河源地区,其余侵蚀强度主要在三江源南部地区。单因子探测结果表明,地形起伏度和降水量对侵蚀速率的解释力最高,分别为0.43和0.35。在交互分析中,降水量与植被覆盖度的交互作用解释力最高为0.73,地形起伏度与其他因子的共同作用显著提高对侵蚀速率的解释力。[结论] 1983—2022年三江源土壤侵蚀以轻度侵蚀为主,侵蚀速率产生先上升后下降的时间变化,地形起伏度、降水量、植被覆盖度为影响该区域侵蚀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为三江源地区的土壤侵蚀防治和生态保护提供有益参考。
2025年03期 v.39;No.198 41-5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2K] [下载次数:43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舒胡佳;扈晓碟;肖海兵;王剑;史志华;申梦雪;郝宗宇;张闯;汪艳;
[目的]为明确降雨驱动下流域硝酸盐输出通量与模式的变化特征。[方法]以典型亚热带丘陵流域湖南省龙堰小流域为研究对象,高频监测流域径流与硝酸盐浓度的动态变化,并结合C-Q关系模型,明确不同降雨类型间流域硝酸盐输出通量与模式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应用冗余分析与相关性分析,明确硝酸盐输出的关键影响因子。[结果]所有降雨事件的径流硝酸盐加权平均浓度为0.08~1.50 mg/L,其中,小雨事件的加权平均浓度仅为0.35 mg/L,大雨和暴雨事件的加权平均浓度分别是小雨事件的1.68、2.97倍。降雨事件流域硝酸盐输出通量为4.27~353.85 g/h;其中,中雨事件平均输出通量最低,仅为20.39g/h,而大雨和暴雨事件平均输出通量分别高达185.08、194.49 g/h。流域硝酸盐输出模式以富集模式为主,占比75%。随着事件强度增加,硝酸盐输出模式变异性减小。冗余分析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相较于降雨历时、降雨强度等因子,降雨量、前3 d降雨量、初始流量是影响流域硝酸盐输出的关键因子,对硝酸盐输出特征解释率分别为33.8%、17.1%、13.1%。其中降雨量与硝酸盐浓度、硝酸盐输出通量呈显著正相关(p<0.01和p<0.05),前3 d降雨量与硝酸盐输出模式呈显著正相关(p<0.05)。[结论]降雨量、前期降雨量和初始流量的共同作用改变硝酸盐输送源区与路径,使硝酸盐输出变得更为复杂。科学认识降雨驱动下流域硝酸盐输出的变化规律对指导流域面源污染防控具有重要科学意义。
2025年03期 v.39;No.198 53-6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54K] [下载次数:10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雷涵喆;徐金忠;杨庆楠;张晓娅;赵怡凯;李雨;张玉鹏;付玉;
[目的]为探究间歇性降雨条件对黑土表层孔隙结构和团聚体周转的影响。[方法]以黑土表层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稀土元素示踪法+人工模拟降雨+CT扫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阐明表层团聚体特征、表层团聚体的周转特征、表层土壤孔隙特征对降雨强度和降雨次数的响应。[结果]间歇性降雨条件下,孤立孔隙均集中于土壤表层。随着降雨次数的增加,雨强40 mm/h下连通孔隙度始终大于孤立孔隙度,雨强70 mm/h下连通孔隙度和孤立孔隙度交替出现最大值。对于大团聚体,随着降雨次数的增加,当连通孔隙度减小时,5~2 mm团聚体破碎成0.25~0.053 mm团聚体的能力变小,5~2 mm团聚体破碎成<0.053 mm团聚体的能力增大;当连通孔隙度增大时,则与之相反。对于小团聚体,随着降雨次数的增加,0.25~0.053 mm团聚体破碎成<0.053 mm团聚体的能力越强,而<0.053 mm团聚体聚集形成0.25~0.053 mm团聚体的能力逐渐减小。[结论]随间歇性降雨次数的增加,孤立孔隙集中出现在土壤表层,同时大团聚体逐渐破碎成小团聚体的能力逐渐增强,但小团聚体形成大团聚体的能力逐渐减小。
2025年03期 v.39;No.198 61-69+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24K] [下载次数:300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祝怀春;高儒学;戴全厚;姚一文;
[目的]研究降雨强度对喀斯特区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坡面产流的影响,以期为堆积体水文特性研究提供更加深入的科学依据,为堆积体生态修复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研究区内典型的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获取试验材料,通过室内模拟降雨试验的研究方法,研究典型坡度(30°)和典型砾石(体积分数30%)工程堆积体坡面在不同雨强(50、70、90、110 mm/h)下的产流特性。[结果] 1)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坡面产流包括地表、壤中及地下3种方式,且主要以壤中流及地下产流为主,地表产流比率随降雨强度增大而减小。2)工程堆积体坡面地表径流随降雨时间变化表现为先快速增大后逐渐减小再逐步趋于稳定的趋势,峰值多数在降雨开始后30 min左右出现。壤中流随降雨时间的增加先增大后趋于稳定,趋于稳定的时间点随雨强的增大而延迟,且相较于地表产流更为平缓。地下产流整体表现为先增大后减小趋势,转折时间点多数在降雨开始后70~90 min。3)降雨强度与工程堆积体坡面各径流类型产流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相关系数均在0.7以上。[结论]喀斯特区土石混合工程堆积体坡面产流方式包括地表、壤中及地下3种,其中壤中流及地下产流占主导地位。降雨强度的变化对堆积体坡面产流具有显著影响,各类型产流量均随降雨强度的增大相应增加。
2025年03期 v.39;No.198 70-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46K] [下载次数:128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陈红;付兴涛;
[目的]为阐明连续降雨条件下坡面径流路径与微地形变化特征及其对侵蚀产沙的影响。[方法]以具有典型代表性的晋西黄绵土坡面为研究对象,开展室内人工模拟降雨试验,降雨强度为30、60、90 mm/h,坡长3 m,宽1 m,坡度15°。[结果]坡面产流速率随着雨强的增大由144.84 mL/(min·m~2)增至978.02 mL/(min·m~2),并且随降雨场次的增加增速加快,达到稳定的时间由24 min减小到15 min。产沙方面,不同降雨强度下产沙速率的变化趋势呈显著差异,30 mm/h的雨强下,场降雨平均产沙速率由最初的0.08 g/(min·m~2)随产流历时延长逐渐增加后趋于稳定为0.13~0.42 g/(min·m~2);而在60、90 mm/h雨强下,场降雨平均产沙速率随产流历时分别由2.02、2.76 g/(min·m~2)逐渐减少,后分别稳定在0.55~0.99、0.50~0.83 g/(min·m~2)。30 mm/h条件下,坡面径流路径分布相对随机,而在90 mm/h条件下的第4场降雨后,形成1条长4.45 m的主要流路,并贯穿整个坡面,径流连通程度增加,流路稳定发展。地表粗糙度、切割度的值由坡面上部至下部依次增大,并且随着降雨强度的增加,高值区面积占比由33.09%、18.74%增至53.63%、30.80%。[结论]研究结果为连续降雨条件下晋西黄绵土坡面径流连通过程及微地形变化的深入理解及水土流失治理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39;No.198 78-87+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906K] [下载次数:1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明俊男;王泉泉;袁再健;张宇婷;于波;黄斌;廖义善;郑明国;姜世晗;欧海东;
[目的]探讨粤北典型牛肝土坡耕地坡面侵蚀规律对当地水土保持工作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方法]以粤北南雄盆地坡耕地牛肝土为研究对象,通过人工模拟降雨实验方法,设置3种坡度(5°、10°和15°)和5种雨强(80、90、100、110、120 mm/h),探讨次降雨事件牛肝土坡耕地坡面产流产沙特征,分析坡面侵蚀量与降雨、产流、坡度的关系。[结果] 1)牛肝土较缓坡面(5°)的初始产流时间比较陡坡面(10°、15°)长2~10 s,且雨强对坡面初始产流时间的影响大于坡度;2)较陡坡面比较缓坡面的产流量大,3种坡度与5种雨强的坡面径流量为22.86~34.78 L,相同坡度不同雨强及相同雨强不同坡度下坡面产生的径流差异不大,且雨强对坡面径流量的影响大于坡度;3)牛肝土坡面在产流初期产沙率较高,之后趋于波动稳定,且在相同坡度情况下,雨强越大,坡面侵蚀产沙量越大;在相同雨强情况下,坡度越大,坡面侵蚀产沙量越大;在实际雨强119.5 mm/h与15°坡度的侵蚀泥沙量最大;4)牛肝土坡耕地坡面侵蚀受到降雨量、降雨强度、径流量和坡度等因素的影响,且坡面产沙量与径流量、降雨量呈显著正相关,决定系数R大于0.56。[结论]牛肝土坡耕地坡面初始产流时间与雨强和坡度均有关,坡面初始产流时间随雨强变大而变短,随坡度变大而变短;坡面产流量与产沙量均随坡度、雨强的增大而增加;可以用线性方程或二次函数方程拟合坡面产沙量与径流量、降雨量及雨强的关系,方程的决定系数较高。
2025年03期 v.39;No.198 88-9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15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肖怡慧;金中武;张国帅;金光球;李志晶;
[目的]大型水库群拦沙条件下,长江上游干流水沙关系出现累积变异,年径流量不存在显著变化而年输沙量持续减少。[方法]基于1950—2022年长江上游主要干支流年径流量、年输沙量观测值,采用改进的双累积曲线法,计算双累积曲线偏差序列并引入尺度缩放因子,分析长江上游流域水沙累积变异规律。[结果]长江上游水沙关系分别在1985年、1998年、2002年和2013年发生突变,年均含沙量由1.20 kg/m~3依次下降为1.02、0.77、0.12、0.03 kg/m~3。结合长江上游大型水库群时空分布,分析对长江上游水沙关系存在明显调控作用的大型水库发现,长江上游发生4次水沙关系突变分别对应宝珠寺和乌江渡水库、二滩和三峡水库、向家坝水库、溪洛渡水库的蓄水运用,由此导致长江上游年均输沙量减少5.15亿t,上游流域减沙率为97.17%。[结论]改进双累积曲线法可有效量化水沙关系累积变异,识别多时间尺度突变点。长江上游水沙关系突变受水库群拦沙主导,且支流与干流水库的时空叠加效应加剧了累积变异。研究成果可为流域水沙调控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3期 v.39;No.198 97-104+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586K] [下载次数:21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林钰泽;司丹彤;徐勤学;张帅普;舒小华;付智勇;
[目的]探究水稻秸秆生物炭对矿区压实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特征的影响,为秸秆废弃物的资源化利用和矿区土壤修复提供依据。[方法]在模拟1.2、1.3、1.4、1.5、1.6 g/cm~3(T_(1.2)~T_(1.6))压实处理下,设置4种生物炭施量(0、2%、4%、6%)进行室内土柱模拟试验。[结果]1)不同施用量生物炭均减缓不同压实土壤湿润锋向下运移速率,土壤水分累积入渗量随生物炭施用量的增加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2%施量处理均增加不同压实处理的累积入渗量,其中T_(1.2)、T_(1.3)、T_(1.5)和T_(1.6)时,施生物炭较未施生物炭分别增加10.73%、2.99%、11.96%、2.39%(p<0.05)。当施量增加至6%时,各压实处理的累积入渗量均<2%施量处理。2)幂函数湿润锋模型对生物炭改良压实土壤的湿润锋运移拟合效果较好。Horton模型最适宜估算生物炭改良压实土壤的累积入渗。3)生物炭影响压实土壤蒸发过程的2个蒸发阶段,显著影响快速蒸发阶段(p<0.05),导致蒸发总量减少。不同压实度土壤的残余水分体积分数在各施量下较未施炭土壤均显著增加(p<0.05)。4)压实是影响土壤水分入渗和蒸发的主要因素,生物炭与压实交互作用下的F值相较于压实处理均减小。[结论]2%施量的生物炭对提高矿区压实土壤水分有效性最好,研究结果为生物炭改善矿区压实土壤水文过程和土壤修复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39;No.198 105-11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83K] [下载次数:44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闫存杰;张文奇;唐志颖;陈燕鸿;司净池;程立辰;张英虎;
[目的]土壤物理性质对优先流影响效应因研究区域不同,存在较大差异。为理清其影响机制,合理评估森林水文效应及森林资源可持续管理提供实践意义。[方法]在江苏省空青山选择3种典型林分(麻栎林、松树林、毛竹林),以降雨强度50 mm/h进行染色示踪试验,基于土壤物理性质测定、图像处理技术分析3种林分下土壤优先流发育规律。[结果] 1)麻栎林、松树林和毛竹林土壤均存在明显的优先流现象,3种林分下不同土层染色面积比分别为41.54%~90.00%、9.27%~90.11%、18.19%~93.93%;土壤染色斑块分形维数分别为1.23~1.59、1.62~1.96、1.68~1.97;染色斑块数量分别为2~12、13~160、22~360,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土壤染色斑块宽度分别为2.50~3.27、0.47~3.24、0.37~2.59 cm,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麻栎林、松树林和毛竹林土壤的优先流百分比分别为91%±3%、27%±7%、51%±7%,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基质流深度分别为(14.5±7.3)、(17.9±3.9)、(16.8±3.8) cm。2)3个林分下土壤染色面积比与土壤体积质量呈负相关,与土壤总孔隙度呈显著正相关;染色斑块分形维数与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呈正相关;染色斑块数量与黏粒呈正相关(p<0.05);染色斑块宽度与土壤水分质量分数呈负相关。3)优先流特征参数中的染色面积比和土壤染色斑块分形维数与土壤物理性质建立的多元线性方程拟合度较高,具有较高的参考性,与土壤体积质量和孔隙度的相对重要性较高。[结论]麻栎林、松树林和毛竹林在不同土层深度的土壤入渗性质有明显差异,土壤体积质量和土壤总孔隙度是驱动优先流发育的重要因素。
2025年03期 v.39;No.198 116-126+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11K] [下载次数:21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陈志波;方军;蔡锦阳;谢永宁;陈峰;
[目的]为明确试样尺寸、试样形状、试样类型等试样特征对花岗岩残积土抗剪强度的影响。[方法]对花岗岩残积土开展一系列大型直剪试验,基于剪应力-位移曲线、抗剪强度及其参数等指标,分析上述试样特征对花岗岩残积土强度特性的影响规律,并为实际工程中强度参数确定提供建议。[结果]花岗岩残积土的抗剪强度及其强度参数均随试样尺寸的增大而呈先减小后趋于稳定的变化规律,在最佳试样尺寸下所得到的土体强度能够较好地克服尺寸效应对试验结果的影响;正方形试样抗剪强度及其黏聚力小于圆柱形试样,而内摩擦角大于圆柱形试样,其应力分布的不均匀性加快正方形试样的破坏过程;花岗岩残积土原状样抗剪强度显著高于重塑样,而随着法向应力的增大,原状样与重塑样抗剪强度的差值逐渐减小;采用指数型函数可很好地描述试样强度与试样尺寸之间的关系。[结论]在实际工程应用中,尽量用大直径的试样或采用考虑抗剪强度误差的小直径的试样进行大型直剪试验,以获取较为符合工程实际的强度参数。
2025年03期 v.39;No.198 127-13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66K] [下载次数:13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泓儒;李超凡;
[目的]分析天山北坡土壤水分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探讨耕地扩张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方法]基于2000—2020年的1 km日尺度土壤水分数据、土地利用数据、气象数据等数据,采用TheilSen Median趋势分析、Mann-Kendall显著性检验和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研究0~50 cm土层的土壤水分变化,并通过地理探测器模型探讨影响土壤水分的主要因素及其空间分异特征。[结果] 2000—2020年,天山北坡0~50 cm土层土壤水分总体呈减少趋势,尤其在0~10 cm土层变化最显著。不同土地利用类型下,耕地土壤水分显著下降,而林地和未利用地的变化不显著,草地土壤水分呈轻微上升趋势;土壤水分平均值依次为林地>草地>耕地>未利用地。空间分布上,大部分地区土壤水分呈减少趋势,但北部、南部和东部山脉区域土壤水分则有所增加。不同海拔的土壤水分普遍呈下降趋势;随着海拔的升高,土壤水分逐渐增加。未利用地转为耕地时,各深度层次的土壤水分均有所增加,0~10 cm土层尤为显著。草地转为耕地后土壤水分减少幅度较小,而林地转为耕地则各深度层次的减少幅度较大,特别是在40~50 cm土层。植被类型、降水和潜在蒸散发对土壤水分的影响最大,影响力分别为0.63、0.57和0.51,其中降水与植被类型的交互对土壤水分空间异质性影响最为显著。[结论]天山北坡2000—2020年土壤水分呈下降趋势,80%以上区域土壤水分减少。耕地的土壤水分显著下降,林地、草地转为耕地时土壤水分下降。土壤水分变化主要受到降水与植被类型交互作用的显著影响。
2025年03期 v.39;No.198 135-146+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21K] [下载次数:48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姜子煜;王洪德;孙枭沁;潘永春;唐胜强;佘冬立;
[目的]为探究原位状态下海涂围垦区土壤强度特性与其孔隙特征之间的关系。[方法]以江苏省沿海滩涂不同围垦区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现场十字板剪切试验和CT扫描技术分析土壤结构与土壤原位抗剪强度(C_u)和灵敏度(S_t)之间的关系。[结果]滨海(BH)和如东(RD)处S_t为1.3~5.4,属于中敏感(2~4)至敏感(4~8)范围,但其扰动土的S_t在不同深度和围垦年限下无明显变化。相比之下,东台(DT)地区扰动土的S_t差异显著,其各土层深度的S_t值均高于BH和RD,其中DT1处S_t最高,BH3处最低。土壤力学性质分析表明,土壤体积质量(CD)、黏粒质量分数与C_u呈正相关(r=0.657,0.782,p<0.05),而土壤孔隙度与之负相关(r=-0.529,-0.414,p<0.05)。土壤灵敏度(S_t)与分形维数(FD)和孔隙数量(NOP)呈显著负相关(r=-0.611,p<0.05)。在回归分析中进一步揭示C_u与土壤孔隙度呈负相关且S_t与NOP符合对数递减关系。主成分分析中第1主成分(PC1)主要由孔隙数量、分形维数和黏土质量分数主导,PC2以C_u和CD为主,PC3则受孔隙度和土体抗剪强度共同驱动,这些指标共同强调土壤孔隙结构和物理性质在抗剪强度评价中的重要性。[结论]研究结果为深入理解海涂围垦区土壤特性提供科学依据,对滨海地区工程建设稳定性、边坡稳定性、土壤抗侵蚀能力评估和植物生长条件分析等研究提供重要参考,有助于推动沿海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2025年03期 v.39;No.198 147-15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86K] [下载次数:27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雅宁;周大壮;孙西欢;王青杵;马娟娟;郑利剑;
[目的]蓄水陶土作为一种新型土壤改良剂,其对黄土高原土壤的水力特性影响如何尚未得知。为此研究不同粒径和添加量的蓄水陶土对土壤水力特性的影响。[方法]通过选取山西省太原市西山耕层的粉壤土为供试土壤进行室内物理试验,设置2种蓄水陶土粒径(M:2~5 mm,L:5~10 mm)和4种蓄水陶土添加量(0、5%、10%、20%),测定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和饱和导水率,分析不同粒径和添加量下土壤的水力特性参数的变化。[结果] 1)与不添加蓄水陶土的CK相比,添加蓄水陶土能够增强土壤的渗蓄能力。随着添加量和粒径的增加,土壤持水性能的提升效果越好。2)粒径和添加量的不同对Van Genuchten模型各参数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3)随着蓄水陶土添加量和粒径的变化,田间持水量由27.99%增加到31.49%,萎蔫系数由5.85%增加到12.66%,空气容量由19.15%增加到24.68%,饱和导水率增加96.56%~1 150.76%。4)比水容量提升效果大小为M20>L20>M10>L10>L5>M5>CK(M、L分别表示蓄水陶土粒径为2~5、5~10 mm,5、10、20分别表示蓄水陶土添加量的质量比为5%、10%、20%,CK表示不添加蓄水陶土的对照处理)。各处理不同级别孔隙含量规律表相同,均为存储孔>残余孔>传输孔>裂隙孔。[结论]研究结果以期为添加蓄水陶土改善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
2025年03期 v.39;No.198 154-16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56K] [下载次数:2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倩;孙涵宇;杨艳芬;邓涵潇;曹泽涛;边熇;
[目的]旨在揭示黄土丘陵区混交人工林林下草本层植物的种类组成、群落结构及生长特征,探讨草本植物在林下对水分截留的影响,为该区域生态恢复及未来森林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通过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以陕西省吴起县为研究区,选择刺槐纯林作为对照组,研究5种不同的混交人工林模式下(刺槐×山杏、刺槐×山桃、刺槐×油松、刺槐×沙棘、刺槐×紫穗槐)的林下草本层植被特征及其对草本截留的影响。[结果] 1)与刺槐纯林相比,混交人工林提高林下草本物种的丰富度,其中刺槐×油松的Margalef丰富度指数最高;混交降低林下草本物种的均匀度,其中刺槐×油松的Pielou均匀度指数最低,不同混交模式下林下草本植被的物种丰富度显著增加,但物种均匀度有所下降。2)在草本层盖度和叶面积指数方面,不同混交模式表现出显著差异,混交林的草本截留能力普遍低于刺槐纯林,尤其是刺槐与油松混交林的草本截留能力最低。3)草本层盖度与截留量呈显著正相关,盖度越高,截留能力越强,反映出较大的植被覆盖能够提供更有效的雨水拦截功能。[结论]混交林模式在提高草本物种多样性方面具有优势,但对水土保持能力的影响存在废水效应,尤其是在草本层的雨水截留能力方面。刺槐纯林在截留雨水方面表现出更高的潜力,为人工林的水土保持功能提供重要的管理参考。
2025年03期 v.39;No.198 163-17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72K] [下载次数:2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刘川;张述清;黄义忠;李永平;
[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网络对维护区域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方法]基于主体功能区视角,针对三大主体功能区设置具有区域性差异的主体功能情景,利用PLUS模型模拟2035年主体功能情景和自然保护情景下的土地利用格局,耦合InVEST和MSPA模型综合识别生态源地,运用电路理论提取生态廊道,以此构建云南省2020年及2035年未来多情景生态网络,并对网络结构进行评价。[结果] 1)主体功能情景下耕地、林地得到有效管控,建设用地区域性扩展力度加强,更能满足地区协调发展需求。2)各情景生态源地空间布局相似,呈现“西部多、东部少”的特征,其中重要生态源地占比均超过90%。3)2020年构建的生态廊道数为125条,2035年自然发展情景和主体功能情景构建的生态廊道数分别为113条和133条,廊道密度呈现从西南向东北递减态势。4)主体功能情景下生态网络结构指数均较优,基于该情景构建的生态网络较为理想。[结论]研究提出的基于主体功能战略开展生态网络构建的方法及应用,可为云南省国土空间优化和建设“生态文明排头兵”提供理论支撑和应用参考。
2025年03期 v.39;No.198 172-181+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5172K] [下载次数:38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吴阳;张杰琳;彭守璋;
[目的]通过分析不同气候区自然植被的植被碳储量(VCS)和土壤碳储量(SCS)的变化趋势与环境要素对碳储量变化的驱动机制,以期为研究区制定适应气候变化的植被管理策略提供依据。[方法]通过构建基于LPJ-GUESS模型和随机森林方法的混合模型,模拟1851—2100年中国典型自然植被VCS和SCS的动态变化,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和Sen′s斜率估计方法,分析碳储量动态变化与趋势特征。[结果]1)混合模型模拟自然植被的VCS和SCS的决定系数分别为0.83和0.61,均方根误差分别为2.42、3.73 kg/m~2(以C计),可准确捕捉生态系统碳动态。2)与历史时期相比,本世纪末VCS,SCS和总碳储量(TCS,即VCS+SCS)在整个研究区分别增加44.8%~88.1%、7.5%~13.4%和10.4%~19.8%,在高原半干旱区增幅最大,不同SSPs气候情景下的增幅表现为SSP119<SSP245<SSP585。3)不同SSPs情景下,自然植被VCS以4.6~9.7 g/(m~2·a)(以C计)的速率显著上升,SCS变化趋势不显著,TCS在SSP245和SSP585情景下分别以14.6、18.0 g/(m~2·a)(以C计)的速率显著上升。4)不同SSPs气候情景下碳储量受环境因素影响的变化程度表现为SSP119<SSP245<SSP585,VCS对气候变化的敏感性大于SCS;降水是中国典型自然植被碳汇功能增强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混合模型能够准确表征碳储量变化,相较于温度大气CO_2浓度,降水是驱动未来时期中国自然植被碳汇功能增强的关键因子。
2025年03期 v.39;No.198 182-190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44K] [下载次数:4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车光欣;李艳梅;胡元泽;王妍;吴雲鹏;刘芳君;
[目的]分析石漠化地区光伏阵列对气候-土壤的影响与机理,为石漠化地区“光伏+”及生态修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云南石林光伏电站为研究对象,基于气象站观测与土壤性质测定,通过方差分析、Mantel test和偏最小二乘法结构方程模型(PLS-SEM),分析光伏阵列区与非光伏阵列区的微气候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干湿季动态变化,探究光伏组件对微气候-土壤的影响过程及机制。[结果] 1)不同季节下,光伏阵列显著影响局地微气候因子和土壤理化性质(p<0.05),相较非光伏阵列区,雨季,光伏阵列区显著增加空气湿度(4%)、土壤温度(7%),降低风速(77%)、土壤湿度(10%)、光照强度(59%)、体积质量(21%)、SOC(55%)、TN(14%)、HN(52%),旱季,光伏阵列区显著增加AK(32%),减少风速(89%)、体积质量(11%)、SOC(27%)、HN(37%)。2)光伏阵列内主要通过光照强度、气温、风速、pH促进土壤水热与养分变化,光伏阵列对微气候、土壤水热、土壤养分皆具有直接积极影响,同时通过改善微气候、土壤水热条件对土壤化学性质造成间接改良作用。[结论]滇中石漠化地区光伏板的架设,能够消风遮光,增加空气湿度,维持土壤的温度和水分,增加土壤体积质量,提高速效钾质量分数,有助于改善生态系统稳定性。
2025年03期 v.39;No.198 191-201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619K] [下载次数:457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胡文可;刘维忠;彭亚萍;
[目的]探索大型生态工程对草原植被覆盖动态的影响,阐明植被变化对生态系统服务的约束效应,为区域可持续发展和生态恢复工程的改进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以地处干旱地带的新疆地区为例,采用趋势分析法,探析生态恢复工程对植被覆盖的影响,基于InVEST模型和CASA模型,评估其产水量、碳储存、土壤保持和净初级生产力(NPP)4种草原生态系统服务,揭示生态恢复工程下植被覆盖对4种草原生态系统服务的约束效应。[结果] 1)在生态恢复工程驱动下,有79.2%的区域草原归一化植被指数(NDVI)残差为正值,草原植被覆盖度呈波动式上升。2)新疆地区草原生态系统服务整体呈上升趋势。产水服务与土壤保持服务均在2010年达最高值,随后降低,高值区均集聚于伊犁河谷、阿尔泰山脉北侧;碳储存服务与NPP呈上升趋势,高值区空间分布均匀。3)植被NDVI与4种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呈现3种约束关系,分别为左抛物线状、驼峰状、右抛物线状;植被NDVI与碳储存服务、NPP间阈值分别为0.49、0.35。[结论] 2000—2020年,草原植被生长季NDVI呈上升趋势,且草原生态恢复工程对植被覆盖改善具有显著效果,植被覆盖对生态系统服务阈值为0.3~0.5时,草原综合生态系统服务能达到最优,未来生态恢复政策可依据区域草原植被覆盖度阈值进行相应改进。
2025年03期 v.39;No.198 202-214+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32K] [下载次数:36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周娜娜;罗帮林;冯娅瑛;曾睿菠;韩珍;
[目的]探究植被恢复短期内矿区土壤有机碳变化规律及驱动因素,以期为快速提高矿区土壤有机碳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贵州省典型铝土矿区为研究区,分析植被恢复短期内(恢复年限为当年、1 a、2 a、3 a)土壤环境、有机碳及其活性有机碳组分(颗粒有机碳POC、易氧化有机碳ROC、轻组分有机碳LFOC)、碳库管理指数(CPMI)及驱动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有机碳组分变化的因子。[结果] 1)铝土矿区土壤有机碳含量低,为13.781~24.566 g/kg,易氧化有机碳占总有机碳比例随着恢复年限增加而增大;2)与恢复当年相比,植被恢复短期显著提高碳库管理指数,具体数值大小为3 a(39.46)>1 a(38.88)>2 a(32.26)>当年(16.65);3)冗余分析结果显示,土壤pH和细菌群落丰富度对有机碳及其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的解释量分别达到40.2%和22.8%。[结论]铝土矿区植被恢复短期内易氧化有机碳是土壤碳库的重要指标,植被恢复短期提高碳库管理指数,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活性有机碳组分含量变化的主要因子为pH和细菌丰富度。
2025年03期 v.39;No.198 215-223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94K] [下载次数:37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谢佐清;黄义忠;
[目的]构建合理的生态风险评价方法,对于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国土空间优化具有重要意义。[方法]基于2000年、2010年、2020年3期土地利用数据,采用PLUS模型模拟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土地利用,并利用InVEST模型评估产水、碳储、水土保持、生境质量4项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分别提取生态退化度、转移概率、服务变化、权衡协同指数4个生态风险指标,构建生态风险评价模型开展评价,结合云南省生态安全格局探讨风险防范对策措施。[结果] 1)云南省2030年自然发展情景下的土地利用变化虽有不同,但变化程度均一致,耕地、林地、草地间的转换较为明显,建设用地仍然呈扩张趋势。在空间分布上,自然发展情景与历史土地利用数据分布具有相似性,生态用地退化区域主要分布在开发建设的城市周边或农耕区域。2)云南省生态系统服务功能整体呈现“东低西高”的格局,滇西北和西南为高值区,滇中及东北为低值区,且整体服务功能呈下降趋势。怒江、保山、德宏和西双版纳生态服务功能呈增强趋势,滇中和滇东北权衡与协调指数较高,生态系统服务间功能冲突明显。3)2020—2030年云南省的潜在生态风险存在显著的空间差异。高风险区主要分布在滇中城市群,低风险区分布在滇东南与滇西南,风险区的形成受自然因素如地形、土地利用分布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如城市开发和建设的影响,需针对区域间特异性差异采取生态保护措施以促进可持续发展。[结论]研究成果不仅能更准确掌握云南省潜在的生态风险,为生态安全格局构建和生态修复提供基础决策信息,也可以为生态风险评价方法拓展提供思路。
2025年03期 v.39;No.198 224-234+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68K] [下载次数:96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潘青青;黄小兰;罗力;王博伟;
[目的]“双碳”目标下,探究土地利用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时空变化特征及二者的时空互动相关性能够为区域内碳减排及生态-经济协同高质量发展提供决策参考。[方法]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为研究对象,分析2000—2020年县域尺度“地均-人均-经济”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时空变化,借助脱钩指数测算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互动关系,以“三维魔方”模型综合评判各维度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的互动分区。[结果] 1)2000—2020年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地均-人均”碳强度呈现持续上升的趋势,而“经济”碳强度逐渐下降。各项生态系统服务也存在不同程度下降现象。2)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之间存在时空互动相关性,“地均”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由脱钩向负脱钩转变,而“人均-经济”碳强度与生态系统服务经过负脱钩变化后已重回理想的脱钩状态。3)现阶段以“地均”碳强度一维不理想互动区数量最多,占47.4%,主要集中于南昌市、九江市。三维理想互动区与二维理想互动区的数量有小幅上升,分别占15.8%、2.6%,衰退型脱钩为主要的理想互动关系。[结论]研究结果揭示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碳强度与生态系统的时空互动关系,明确生态-经济协同发展的关键问题,为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
2025年03期 v.39;No.198 235-246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3K] [下载次数:456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黄羡;余新晓;贾国栋;孙立博;
[目的]探讨坝上地区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蒸腾特征及其对气象因子的响应。[方法]以坝上地区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Populus simonii)为研究对象,利用热扩散式边材液流探针技术对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的树干液流进行监测,并同步监测光合有效辐射(PAR)、降雨量(P)、气温(T)、风速(W)、饱和水汽压差(VPD)和相对湿度(RH)等气象因子,研究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蒸腾耗水规律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结果] 1)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生长季蒸腾速率呈昼高夜低的单峰型变化趋势,且未退化和轻度退化小叶杨启动时间早于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小叶杨,未退化小叶杨生长季蒸腾速率峰值显著高于其他3种退化小叶杨。2)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生长季日耗水量表现出先增大后减小的季节变化趋势,日耗水量大小总体表现为未退化>轻度退化>中度退化>重度退化。未退化小叶杨日耗水量峰值为(197.19±38.99)L,分别是轻度退化(82.43±5.30)L、中度退化(60.06±6.79)L、重度退化小叶杨(51.02±7.00) L的2.4、3.3、3.9倍。退化使得小叶杨生长季缩短,中度退化和重度退化小叶杨生长季为5—9月。3)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生长季蒸腾速率和日耗水量与光合有效辐射、风速、气温、饱和水汽压差和相对湿度呈极显著相关(p<0.01),未退化和轻度退化小叶杨生长季日耗水量与降雨量显著负相关。不同退化程度小叶杨生长季晴天蒸腾速率与日耗水量对气象因子的响应存在差异,多气象因子共同控制小叶杨蒸腾速率与日耗水量。[结论]研究成果可为水分平衡下坝上地区小叶杨人工林生态需水估算和林分合理密度选择提供理论依据。
2025年03期 v.39;No.198 247-255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673K] [下载次数:154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朱锦奇;熊媛巧;易扬;王玉杰;刘敏;张桂莲;徐淑蕾;张娜;郑博福;
[目的]准确评估区域森林碳储量和固碳量的数值、分布特点、构成和影响因素,是科学制定森林管理及相应调控政策的重要依据。[方法]选择隶属于亚热带典型森林区域的生态型县域作为研究对象,选取97个不同树种及不同龄组的样地开展地上、地下碳储量和固碳量的实测,分析碳储量的构成及其与立地因子的相互关系,并将实测固碳量值与CASA模型计算值比较,以期为亚热带森林碳储量和固碳量评估提供参考。[结果] 1)2020年研究区森林平均碳密度、总碳储量、植被层总固碳量分别为158.05 t/hm~2、4.07×10~7 t、28.41×10~5 t/a。其中碳密度最大的为桦树,碳储量和植被固碳量最高的均为硬阔类栲属及其他常绿阔叶林,碳储量最高的龄组为幼龄林。碳密度总体分布规律为土壤层(56.19%)>植被层(42.94%)>枯落物层(0.87%)。2)立地因子中土层厚度与土壤碳密度呈显著正相关,与枯落物密度呈显著负相关。3)除灌木林外,CASA模型估算固碳量值与样地实测测算出的固碳值差异大,样地实测值高出96.49%以上。[结论]在典型亚热带森林中,桦树在植被碳密度上具有显著优势,土壤层的碳储量是森林碳储量占比最大的部分,土层厚度是影响土壤碳密度和枯落物碳密度最主要的驱动因素。同时,除灌木林外,模型计算值低估研究区的森林固碳量。
2025年03期 v.39;No.198 256-267+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421K] [下载次数:541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李洪庆;刘申怡;张俊红;闫瑞强;徐霞;
[目的]雅鲁藏布江泽当宽谷流域是沙化土地难以治理的区域之一,建立科学的防沙治沙模式是解决该问题的关键。[方法]基于遥感影像识别沙化土地空间分布及其时空演变特征,采用地理探测器评价影响土地沙化原因,提出治理分区和模式,并制定未来治理区域优先级。[结果] 1)沙化土地主要沿雅鲁藏布江两岸分布,北岸沙化严重程度明显高于南岸,2020年土地沙化面积为407.20 km~2,相比2000年减少47.13 km~2,防沙治沙取得一定成效。2)土地沙化主要影响因素是年平均风速、年平均气温、年蒸发量和海拔,社会经济因素对局部土地沙化影响较大。3)依据海拔、坡度、人类活动等因素将泽当宽谷划分为中低海拔缓斜坡固定半固定沙地、流动沙地、机场附近山体沙地等8种治理分区,提出防风固沙林、人工封育抚育、沙产业发展等8种治理模式,设定未来优先治理区、重要治理区与次要治理区。[结论]研究结果可为雅江宽谷流域未来防沙治沙提供借鉴。
2025年03期 v.39;No.198 268-277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367K] [下载次数:179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2 ] - 王景涛;胡敏杰;廖浩宇;刘春雅;吴辉;倪冉旭;
[目的]深入理解河口湿地生态系统土壤酶活性特征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状况。[方法]以闽江河口湿地盐沼(芦苇沼泽、短叶茳芏沼泽)、光滩、红树林湿地和退养还湿地4种典型生境为研究对象,探讨不同生境下土壤胞外酶活性及酶化学计量特征的变化与差异。[结果] 1)芦苇沼泽、短叶茳芏沼泽及红树林湿地的土壤β-1,4-葡萄糖苷酶(βG)、纤维二糖水解酶(CBH)、β-1,4-N-乙酰基氨基葡萄糖苷酶(NAG)活性显著高于光滩及退养还湿地(p<0.05);不同生境土壤酶活性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并在50 cm以下趋于稳定。2)不同生境土壤酶矢量角度(VA)均<45°,表明研究区土壤微生物可能受到氮的限制。相比无植被的光滩和退养还湿地,芦苇、短叶茳芏沼泽及红树林湿地的酶矢量长度(VL)更大,暗示着其可能面临较强的碳限制。3)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表层土壤(0~40 cm)土壤酶活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温度、电导率和pH的调控,而底层土壤(40~100 cm)主要受土壤体积质量和铵态氮的影响。[结论]闽江河口湿地土壤酶活性在不同生境和土层深度存在显著差异,且表层和底层土壤酶活性受到的调控因子不同,区域土壤微生物在总体上受到氮和碳的双重限制。研究结果加深对河口湿地复杂土壤微环境的理解,为湿地生态保护与恢复提供数据支撑。
2025年03期 v.39;No.198 278-287+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2012K] [下载次数:44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杨宏泽;付强;李天霄;侯仁杰;李茉;周照强;
[目的]为研究不同耕作模式对松嫩平原黑土区大豆根系生长发育和根系分泌物分泌速率的影响,明确不同耕作模式通过改变土壤理化性质和根系性状影响作物产量的差异性传递过程。[方法]以东北黑土区大豆品种为试验材料,设置免耕秸秆覆盖(no-tillage straw mulch, NTS)、免耕(no-tillage, NT)、深耕(seep tillage, DT)和常规耕作(conventional tillage, CK)4种耕作模式,研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大豆根系型态及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 1)NTS和DT处理通过外源秸秆添加提高土壤氮、磷养分水平,与CK处理相比,NTS处理无机氮和有效磷分别提高35.8%和42.1%,DT处理无机氮和有效磷分别提高26.3%和33.7%。2)土壤养分水平和土壤紧实度共同决定大豆植株根系形态特征指标,土壤紧实度对根系形态的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89)大于土壤养分对根系形态的直接影响(路径系数为0.86)。与CK处理相比,NTS处理在高土壤养分高土壤紧实度情况下对大豆根系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NT处理在低土壤养分高土壤紧实度的情况下对大豆根系生长发育起到抑制作用;DT处理在高土壤养分低土壤紧实度情况下对大豆根系生长发育起到促进作用。3)在不施加肥料的条件下,根系分泌物的分泌速率与根系长度、根表面积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养分浓度呈显著负相关。4)耕作模式对大豆品质特征的解释作用为81%,与CK处理相比,NTS、NT、DT处理产量分别提高24.7%、14.8%、36.2%。[结论] NTS处理在保证产量的同时,减少耕作,提高土壤抗性,促进土壤有效养分的恢复与固存。
2025年03期 v.39;No.198 288-302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891K] [下载次数:613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尹志荣;马兰;金建新;何进勤;雷金银;
[目的]为明确水肥管理和设施间作等措施对蔬菜土壤微生态及黄瓜、芹菜品质的影响。[方法]通过连续3 a的田间试验,采用连续水肥(CF,continuous fertilization in irrigation)和隔水一肥(AF,alternating fertilization in irrigation)2种水肥模式,结合黄瓜单作(CU,cucumber monoculture)、芹菜单作(CE,celery monoculture)、黄瓜与芹菜间作(CC,cucumber and celery intercropping)3种种植模式,系统评估不同处理对作物品质、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结果] CCCF处理显著提升黄瓜和芹菜的维生素C含量(提升16.6%~200%),而CUCF处理则在可溶性糖积累方面表现出优势。XGB模型分析揭示,速效钾和pH分别是调控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的关键因子。微生物组分析显示,间作处理富集特异性ASVs(7 371~7 526个),显著提高Steroidobacter、Flavobacterium等促生菌的丰度,同时抑制病原真菌的生长。功能预测表明,水肥管理主要影响氮循环功能,间作则增强甲烷营养功能。微生物网络分析进一步揭示,CF形成紧密的细菌互作网络,AF提高网络模块性,而CC则在保持高连接性的同时维持适度模块性。[结论]不同水肥和种植管理措施通过调控土壤理化性质、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态网络,对作物品质产生差异化影响。其中,CCCF和CUCF分别适合提升维生素C和可溶性糖含量,为设施农业精准调控作物品质提供新思路。
2025年03期 v.39;No.198 303-31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07K] [下载次数:155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 - 曾祥;孔雪琴;刘强;程红岩;李世清;岳善超;沈玉芳;
[目的]从旱地土壤磷生物有效性的角度,探究不同施磷量与施磷方式对土壤磷生物有效性及冬小麦磷吸收利用的影响,为黄土旱塬冬小麦合理施磷提高产量及磷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长旱58”小麦品种为供试材料,设置0(P0)、60(P60)、120 kg/hm~2(P120)3个施磷(P_2O_5)量和撒施(S)、条施(T)2种施磷方式,研究施磷量与施磷方式对土壤各形态磷、冬小麦产量、生物量、磷吸收量及磷肥利用效率的影响,分析土壤磷生物有效性变化对产量形成和磷肥效率的影响。[结果] 2种施磷方式下,随着施磷量增加,冬小麦产量、生物量和磷吸收量均显著增加。撒施方式下,与P0处理相比,P120处理产量、生物量和磷吸收量分别显著增加22.69%、29.57%和157.06%;与P60处理相比,分别显著增加15.56%、14.92%和31.84%。条施方式下,与P0处理相比,P120处理产量、生物量和磷吸收量分别显著增加38.77%、43.57%和133.54%;与P60处理相比,分别显著增加17.98%、23.67%和34.26%。不同施磷量下,与S处理相比,T处理增加冬小麦产量、磷肥偏生产力和磷肥农学效率,P120处理下分别增加13.11%、13.24%和128.71%,差异均达显著水平。施磷显著增加土壤全磷(TP)、有效磷(AP)、盐酸提取态磷(HCl-P)、酶提取态磷(Enzyme-P)、氯化钙提取态磷(CaCl_2-P)和微生物量磷(MBP)质量分数;相较于S和T处理显著增加Enzyme-P和MBP,且均以P120处理质量分数最高。与S相比,T处理的土壤有效磷分布更符合冬小麦根系生长区域。相关分析表明,冬小麦产量与AP呈显著正相关,与TP、MBP、HCl-P、Enzyme-P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施用磷肥可显著提高土壤磷质量分数和磷有效性,且以条施土壤磷有效性和有效磷分布更利于小麦养分吸收,显著提高冬小麦产量、磷吸收量和磷肥利用率,条施磷120 kg/hm2可获得最高的籽粒产量和磷肥农学效率,是较高效的施磷方式。
2025年03期 v.39;No.198 315-324页 [查看摘要][在线阅读][下载 1731K] [下载次数:472 ] |[网刊下载次数:0 ] |[引用频次:0 ] |[阅读次数:1 ]